央视曝网购“零差评”背后猫腻:有水军刷单、控评
央视财经《财经调查》节目,曝光了网络电商平台“零差评”背后的灰色产业链,揭露了水军刷单,控评等手段的操作方式。
根据记者的调查,目前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搜索“刷单”等关键词已无法找到相关内容,但通过“S蛋”等暗语,仍能找到相关招募帖。刷手伪装成真实的用户,根据中介提供的图文模板,发布虚假好评。除此之外,商家改价后让刷手下单,尽管并没有真实发货,但是刷手的手机上仍能有实时的物流信息更新。随后商家让刷手过几天确认收货后,根据图文模版打上好评。
除了伪造客户刷单,为出现负面评价的品牌“洗白”,才是他们获利的重点。中介招人、专职编辑安排发帖内容,刷手们只需要在评论区配合推销、演戏,便成功操控了消费者了解真实信息的途径。
央视财经于2025年7月6日曝光了电商平台“零差评”背后的灰色产业链,揭露了网络水军通过隐蔽手段操控商品评价、误导消费者的现象。以下是事件核心要点及消费者应对建议:
一、水军刷单运作内幕
隐蔽接单渠道
水军机构在小红书、闲鱼等平台用“S蛋”“鱼塘”等暗语发布招募帖,规避平台对“刷单”“水军”等关键词的监管。
刷手需伪装成真实买家,按中介提供的图文模板发布虚假好评,单条报酬约5-6元。
伪造交易全流程
虚假物流:商家不发货却伪造物流信息(如显示商品发往江苏连云港),制造“真实交易”假象。
改价返现:标价829.9元的商品,刷手实际支付95元,商家返现100元(含5元佣金),以此完成虚假好评。
专业舆情操控
水军发帖分三类:
官方帖:直接宣传产品功效;
科普帖:潜移默化引导消费(如“补钙首选该产品”);
吐槽帖:象征性抱怨广告多,回避产品实质问题。
在评论区安排“托儿”提问互动,自导自演使用体验。
二、重点受害场景
负面评价洗白
水军重点服务有差评的商品,通过刷好评、删除差评或伪造“危机公关”(如先发差评再展示“解决过程”)蒙蔽消费者。
外卖/餐饮领域
部分商家索要用户真实手机号,餐后电话骚扰索要好评;或通过“好评送饮料”诱导消费者。
三、消费者防坑策略
识破虚假评价
警惕清一色带精修图的长篇好评,尤其文案雷同的评论。
参考中等评分店铺(如4.5分左右),零差评或满分店铺风险更高。
聚焦差评内容
重点分析差评是否涉及产品质量(如材质不符、过敏反应),而非物流或包装问题。
检查“提问区”是否有真实用户反馈(如效果不佳、成分争议)。
验证平台机制
注意天猫等平台无差评功能,需结合第三方评测。
发现疑似刷单(如不同店铺出现相同好评)可向平台举报。
四、监管与平台责任
法律依据:我国《电商法》第17条明确禁止虚构交易和编造用户评价。
平台漏洞:尽管平台对敏感词设置警示,但暗语交易仍难根除,需加强算法识别(如异常改价订单)。
消费者维权:遭遇虚假宣传可要求平台先行赔偿,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。
事件本质:水军产业已形成“中介招募—编辑策划—刷手执行”的成熟链条,通过伪造交易、操控舆论牟利。消费者需跳出“好评陷阱”,结合差评、第三方测评等多维信息理性决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