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关注 生活 汽车 房产 图片 公益 视频 常识

武汉

旗下栏目: 武汉 湖北 天下 历史 民生 体育 文化 热评

武汉文化产业十四发展五重点工程 强化文化产业升级创新 加强武汉文化品牌宣传

来源:网络 媒体:武汉网 人气: 发布时间:2022-03-24 11:26:08
摘要:武汉文化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最近公布,未来将以八大工程为主,进行文化市场培育,产业升级,文化创新、消费投资升级,以及品牌塑造和文化宣传,加强武汉的文化产业输出。围绕关键环节和领域,深入实施“八大工程”,为武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。1.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加强政策扶持,加大文化市场主体孵化培育力度,激发文化企业“源头活力”。(1)加强文化招商引资。
武汉文化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最近公布,未来将以八大工程为主,进行文化市场培育,产业升级,文化创新、消费投资升级,以及品牌塑造和文化宣传,加强武汉的文化产业输出。

2022-03-24_100550.png

围绕关键环节和领域,深入实施“八大工程”,为武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。

1.市场主体培育工程

加强政策扶持,加大文化市场主体孵化培育力度,激发文化企业“源头活力”。

(1)加强文化招商引资。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“一号工程”,围绕影视、电竞、直播、动漫游戏等文化业态开展产业链招商。加大文化企业总部引进力度,建立全市文化招商企业库、项目库,对重点企业、重点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“一企一策”联系服务活动,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。

(2)培育龙头文化企业。稳步推进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,实现做大做优做强。推动长江日报传媒集团、武汉广播影视传媒集团、武汉出版集团成为拥有强大竞争力、创新力、控制力、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龙头企业。支持在汉央企、世界500强等企业集团拓展文化业务,组建文化企业,增强全产业链辐射带动作用。提升骨干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,积极借力资本市场,培育一批创牌打“板”领军企业。

(3)助力小微企业发展。强化对文化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,发展普惠金融,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。鼓励小微文化企业跨行业、跨区域开展知识产权、项目建设、平台运营、投资融资等交流合作,实现抱团发展、互惠共赢。鼓励中小文化企业向“专精特新”方向发展,支持文化市场主体“个转企”“小进规”“规改股”“股上市”。落实好文化产业惠企扶持政策,切实减税降费、减租降息,确保各项支持措施直达基层。

2.产业链条提升工程

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,补链、扩链、强链,在创意设计、数字创意、文化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,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。

(1)重构文化产业链。发挥武汉区位优势,高质量建设区域文化创新共同体。主动参与全球文化产业链重构,将信息技术、创意设计、智能制造等我市优势文化产业有机嵌入国际文化产业链、供应链,在“双循环”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中抢占先机。鼓励支持市属主流媒体与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、学科及科研机构,共建新闻传播研究应用一体化的生态圈与产业链,将人工智能和传播学研究成果与新闻生产实践紧密结合,实现产学研高效融合。

(2)优化城市文化空间布局。打造具有国际品质、荆楚特色、武汉魅力的城市文化空间体系。打造文化创意街区、城市文化公园、文化旅游长廊、特色文创小镇等文化功能区块,提升城市整体文化氛围。规范发展市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,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、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,鼓励引导园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惠企服务,加速业态更新升级,形成有品质、有影响的文化地标和产业集聚区。统筹利用现有存量资源,鼓励以老旧厂房拓展文化创新集聚空间,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。提升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、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、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集聚区影响力,推进中国(湖北)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重点基地建设。

(3)完善文化产业合作体系。构建文化产业智慧共享体系,组织文化园区、文化企业开展跨区域、跨行业、跨领域交流合作,搭建文化产业合作平台,实现智慧交流、资源共享、项目合作。规范行业组织运作,发挥文化中介服务功能,搭建文化企业与政府间桥梁和纽带。

3.文化业态创新工程

推动新型文化企业、新型文化业态、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健康发展,激活消费市场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
(1)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。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,鼓励文化企业利用数字与虚拟技术开发线上文化产品,创新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。加快传统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,培育一批文化数字转型服务企业和创新应用企业,促进演艺、文博、会展等传统文化企业主动发掘文化资源,实施数字化转型。鼓励龙头文化企业打造数字化平台,提供信息服务、交易撮合、数字化转型支撑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。

(2)发展数字化衍生服务。鼓励电子商务、信息服务等行业企业为文化企业提供各类拓展延伸服务。支持发展文化产业“新个体”经济形态,鼓励文化微商电商、网络直播等产业形态自主发展、分时就业,构建基于知识传播、经验分享的文化服务创新平台。引导线上多样化社交、短视频、直播平台等有序发展,支持文化产业微创新、微应用、微服务等,以数字技术为文化产品创作、生产、传播、消费赋能。

(3)拓展新商业模式。合理发展文化产业“宅经济”,促进直播等服务方式规范健康发展。结合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变化,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文化商业模式,促进文化企业生产、流通、服务降本增效。支持建设“无人营业”等“文化智慧小店”,打造文化生产性服务、生活性服务新模式。

4.文化消费升级工程

推动文化消费升级,改善文化消费条件,增强文化消费便利性,开辟文化消费新应用场景和新增长极,精心打造全国“文化消费之都”。

(1)优化文化消费平台。加快“武汉文惠通”平台提档升级,高水平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,升级文化消费服务平台功能,完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,推进内容精品化、生产智能化、传播数字化、终端移动化、消费便捷化。

(2)培育文化消费业态。依托数字经济、线上经济开发体验性强、参与度高的互动消费模式,鼓励探索“云综艺”“云展览”“云旅游”“云演唱会”等新型互联网文化消费形态,开发体验性强、参与度高的在线文化消费模式。振兴线下文化消费“夜间经济”,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,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。

(3)构建文化消费长效机制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服务活动,培育市民文化消费习惯,加大文化消费激励力度,引导生产者持续提供优质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。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,完善演出补贴制度,通过票价补贴、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,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优惠的公益性演出,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者低价门票。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,由直接补贴文化经营单位向补贴居民文化消费转变,引导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消费。

5.文化投资优化工程

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,扩大文化产业投资有效供给。

(1)强化金融支持

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,支持银行和融资担保、创投、保险等机构合作,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。鼓励文化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。积极发挥产业基金作用,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。用活用好贷款贴息等财政金融手段扶持文化产业发展。积极引导推进股权融资,鼓励文化企业进行重组、并购和上市融资。支持文化企业通过著作权或者股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获得贷款,推动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创新。

(2)做大投资增量

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,跟踪协调签约项目落地投产。坚持要素和资金跟着项目走,加快投资计划执行进度,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基金效能。

(3)优化资源配置。分类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,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,切实做好文化新基建、智能文化制造、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重大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,统筹用好建设用地指标。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,在物联网、数字经济、智能制造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。

6.文化产业融合工程

深入实施“文化+”战略,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技术领域、产业门类、应用场景深度融合,实现文化业态跨界创新。

(1)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

深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,助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。充分运用武汉科教优势助推文化创新,构建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。加强文化创作、生产、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,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、互动化传播、沉浸化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。支持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,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。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,扶持高新技术文化企业,壮大高端创意设计、智能文化终端制造、3D打印、“直播+”、云出版、云翻译等文化科技产业,高水平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。

(2)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

统筹推进文化与旅游资源、市场、品牌整合,打造高质量文化旅游景区、场馆、会节、产品,用文化价值提升旅游品质,用旅游市场丰富文化业态。支持文化旅游场馆、景区健康运营、改造提升,打造夜赏美景、夜游场馆、夜观剧目、夜品美食等丰富多元的“夜武汉”,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。

(3)促进文化与体育康养融合

积极发展体育竞技表演、大众体验体育、电子竞技等新型文体业态,支持“汉马”等品牌赛事与荆楚文化深度融合,扩大影响力。紧盯健康养生、绿色环保等生活新需求,积极开发娱乐休闲消费产品和服务,引领生活方式“绿色革命”,倡导生产方式“绿色转型”。

7.文化品牌塑造工程

努力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、优秀传统文化,彰显“楚风汉韵”文化特色,展现敢为人先、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,把思想深刻、品质精良的武汉文化名牌推向全球。

(1)弘扬武汉经典文化品牌

着力设计一批红色精品旅游线路、开发一批红色文创产品、创作一批红色文艺精品、打造一批红色城市品牌。整合红色文化资源,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集聚区,设计精品旅游线路,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。着力打造绿色文化品牌,利用武汉两江交汇、湖泊云集、山水相映的秀丽自然风光,大力培育绿色生态文化品牌,实现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。设计打造“樱花游”“研学游”等高校文化品牌,增强武汉对年轻人才吸引力。创新琴台音乐节、国际杂技艺术节、东湖音乐节等品牌活动,继续擦亮武汉“楚才”文化名片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促进汉语传播和文化交流。

(2)提升武汉时尚文化品牌

做强光谷文创产业,丰富自主创新文化内涵,高水平建设运营、宣传展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品牌价值,进一步推动武汉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、文化优势,打造华语青年电影周、武汉创意设计大赛、中国(武汉)游戏节、英雄城市电竞嘉年华、光谷电竞嘉年华等文化创新品牌。丰富武汉设计双年展、武汉时装周等品牌会节文化内涵,打造时尚性、体验感俱佳的潮流文化盛典。

(3)健全文化品牌支撑体系

加大以原创内容为基础的品牌培育和IP开发力度,选树一批有价值、有声誉、有市场的文化品牌。建设文化产业品牌资源库、创意素材库,推动市场主体信息共享、优势互补,储备一批后备文化品牌。建好用好文化版权交易平台,推动优秀文化作品加速转化为优质文创产品,坚持政府引导、市场驱动,培育武汉文化产业品牌。

8.文化“走出去”工程

开创文化开放合作新局面,更好发挥文化产业支柱性作用,助力打造国际文化交往中心。

(1)坚持文化开放合作发展理念

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”,挖掘国内市场潜力、拓展海外市场空间,锻造开放包容的文化产业生态。大力拓展文化出口渠道,开展境外文化领域投资合作。大力发展文化数字贸易,打造“数字丝绸之路”重要节点城市。以“国际化、专业化、品牌化和产业化”为方向,进一步办好外向型文化节会活动,打造国内一流、国际知名的对外文化展示交易平台。

(2)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载体

充分发挥中国(湖北)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自由化、贸易便利化等优势,大力发展文化服务贸易,支持东湖高新区高水平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,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,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;鼓励企业打造文化品牌,争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、重点项目。鼓励外向型文化企业完善海外营销网络,开拓跨境电商等新型文化贸易方式,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转型升级。高水平建设世界“设计之都”,高质量推进“万里茶道”联合申遗,高层次开展文明交流,办好“大河对话”国际论坛等合作交流活动。

☺大江大湖大武汉欢迎你♡湖北省武汉市综合生活信息门户网站•更多资讯☛武汉网www.wuhannews.cn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作为最终指导方案;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本站文章均由网友收集提交。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来自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仅供学习与参考,不作商业用途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
2、本站为信息网络储存空间,武汉网网站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文章、图片、音视频等信息)是由用户发布整理上传,对此类分享作品,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,无法证实其真实性,不为其版权负责。如果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有异议或其它问题,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。

首页 | 资讯 | 关注 | 生活 | 汽车 | 房产 | 图片 | 公益 | 视频 | 常识

关于武汉网 | 合作洽谈 | 刊例服务 | 服务协议 | 常见问题 | 网站声明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

Copyright © 2009-现在 本地生活门户 信息仅供参考,本站不承担引起的法律责任。本站为非盈利公益网站,部分内容及图片为网友发布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异议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
监督热线电话 合作/建议在线QQ:273275115鄂ICP备2022004376号 法律顾问:张斌律师 湖北武汉生活信息门户 武汉网 生活网 wuhannews.cn

武汉| 湖北| 资讯| 关注| 财经| 手机| 网络| 女人| 娱乐| 情感| 美体| 汽车| 房产| 家装| 美食| 旅游| 指南| 教育| 办事| 健康| 购物| 交通| 职场| 商讯| 常识| 公益|